top of page
白色背景

傳統及小知識

什麼是回魂?

回魂(或還魂)指的是人死後若干日,魂魄回返家門探望,術數界謂「出殃」、「回殃」、「回煞」或「歸煞」,民間俗謂「回魂夜」或「還魂夜」。中國古代的陰陽家相信,魂魄回返家門時會有「凶煞」(民俗謂牛頭馬面〔凶神〕、黑白無常〔煞神〕)隨行,生人必須迴避,以免發生衝突。 中華文明的哲學主張陰陽對立互補的觀念,人身乃至萬物皆有魂魄,魂氣(精神)屬陽歸於天,謂之神;形魄(骨骸)屬陰歸於地,謂之鬼。 道家謂「人有三魂七魄」,死後魂魄即刻離身,魂氣上昇歸天,形魄下降歸地,下降的深淺由一丈八尺至九尺不等。形魄降落之後便會上昇,每日昇高一尺,昇至地面即是回魂之期;於是,陰陽家取得亡人死時的日柱干支,可以演算出死者的魂高、回魂日子、時間和方位,推算結果寫於「殃榜」或「喪榜」。

回魂日期是什麼時候?

人死後的形魄下降歸地,深淺由一丈八尺至九尺不等,稱為「魂高」。民間傳言「魂頭越高越好」,事實是「魂高」並非指靈魂的身高或昇天的高度,而是指形魄入地的深度。它是用死者身亡時的八字日柱天干、地支來演算,並無有好壞之區別。 時辰 回魂時辰涉及另一個術數概念——空亡,所謂「空亡」可以解作虛無、沒有、不實、消失、滅亡等之意義。 總的來說,天干10數、地支12數相配對。 方位 回魂方位一樣是由空亡來推算,十二地支對應方位。

1

2

什麼是頭七?

閩南人傳說,在一個人死後,每七日須做法事,是為「作七」,(做七,又稱作七、燒七、齋七、理七、頭七,是東亞的喪殯習俗,指人死後每隔七天舉行法事一次,七天為一期,最多為七期,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。 佛教稱之為七七齋、七七忌、累七齋、七七日、齋七日,道教稱之為七七追薦。 「七七」為最後一個「七」,稱「斷七」、尾七、滿七或圓七。) 連作七次,由頭七到滿七,「七七四十九日」才結束。閩南人稱此為「過王官」,「王」為閻王,「官」則目蓮尊者部下的查察司判官李玄邃、賞善司判官楊玄感、罰惡司判官韓子通、陰律司判官崔子玉等「目連廳四大判官」複審。 如果沒有立過大功或犯過大錯的人(有大功會立即升達天堂,有大錯會即刻貶入十八層地獄),死亡四十九日之內,靈魂會經過十殿閻君的一到七殿審查,每七日抵達一殿。四十九日後,要由「目連廳四大判官」複審,最後由目連尊者判斷死者獲得了多少冥福,故富貴門閥多在「尾七」(「第四十九日」)之後,每一旬(十日)舉行法事一次,稱「作旬」,以祈禱於四判官與目連尊者。 第五十九日為「初旬」,由陰律司崔判官複審;第六十九日為「二旬」,由查察司李判官複審;第七十九日為「三旬」,由賞善司楊判官複審;第八十九日為「四旬」,由罰惡司韓判官複審;第九十九日為「五旬」,由目連尊者親自複審,但「五旬」通常會與「百日」合併辦理。「百日」、「一年」、「三年」,過完最後的閻君三殿,然後發往轉世。 清治時期起,臺灣人通常只作法事至「尾七」即止,而不「作旬」,直接作「百日」,故臺灣人則直接稱「作七」為「作旬」。七七: 在人死後每過七天就舉行一次奠禮,或者頌經設齋,或者禮佛拜懺,以追薦亡靈,民間簡稱為「做七」。舉行法會的時間間隔一般最少要七天,最多要做到四十九天為止,也就是說要每隔七天做一次,一共要做七次。做七原是佛家的法事,佛家是說,人死後的中陰身,四十九天之內會再度轉生到六道之中。 到了宋代以後,道教也為人設道場做七。解釋是,人死後第七天來到地府十殿的第一殿接受審判,如此每逢七日、百日、對年、三年之期,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,民間謂為「過王官」、「參詳十王」。 以江浙地區為例。一七,即死後七日,喪家舉行隆重儀式,設靈外、供木主,上香叩拜,燒紙箱,請僧道誦經、拜懺。舊時杭州的做七風俗是這樣的,「一七」一般叫「頭七」或首七,通常在第六天就開始,據《杭俗遺風》上說:做七須在第六日上,故名曰「敲六頭兒」,用土地廟的和尚來做法事,配合音樂。 二七,祭禮從簡,這天,家人備酒饌,供羹飯祭奠,燒紙楮。 三七,亦稱「散七」,這夜,孝子擎香火,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,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,家中設奠。 四七,祭禮從簡,這天,家人備酒饌、供羹飯、焚紙楮進行祭奠。 五七,在七七中,五七祭儀尤重,這天,喪家舉行祭奠,焚楮燒紙,請僧人、道士放焰口。親友也攜紙錢、錫箔元寶(也有送現金)助祭,喪家要辦酒席招待。有的扎紙紮,焚祭亡靈,紙紮有樓閣房宅,內置錫箔元寶;有金山、銀山,山上飾草木鳥獸,祭禮時,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。有的地方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。 六七,祭禮從簡。 七七,「七七」又稱「滿七」、「尾七」等,儀式略同「頭七」。有的地方又稱「七七」為「起服」,即除去孝服,換上吉服。 作旬: 中國民間信仰相信,十殿閻羅與目連尊者會在人死後計算其一生的善惡,以給予報應並決定投生六道,閩南人傳說,「頭七」到「尾七」是作功德的最佳時機,到「尾七」後,要由目連尊者部下的查察司判官李玄邃、賞善司判官楊玄感、罰惡司判官韓子通、陰律司判官崔子玉等四大判官複審,並由目連尊者判斷死者獲得了多少冥福,故

您知道喪禮中的細節與智慧嗎?

在處理喪事時,我們的傳統和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禁忌,這些不僅是對先人的尊敬,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。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禁忌和須知,讓我們在喪禮中行事得當,守護心靈的平安。 言語有禁忌: 喪事期間,不宜說「多謝」,以免增加悲傷情緒,可用「有心」代替,表達心意。 忌諱之詞: 切勿在喪事期間提及「死」字,需以其他委婉的表達代替。 遠離節日與喜慶: 喪事期間,切勿探病問喪,亦應避免參加節日或喜慶活動,以免引發不吉。 還神酬神的時機: 在喪事期間,切勿進行還神酬神的儀式,必須等到出殯纓紅儀式後方可進行。

3

4

擔幡買水

擔幡買水是儒家文化圈傳統喪事時的儀式,有清潔死者的功能,由死者的至親於喪禮中負責。 擔幡則指由死者的長子嫡孫提著引魂幡,代表引領亡靈升天。或謂出殯當日孝子手執木棍,棍端綁有白色布條隨風飛揚,謂之幡,告知喪事之用。 買水或買天水,是指大殮之日,孝子執缽沿街痛哭,行至河處即拿一文錢扔入河中,然後用缽裝水,回家為於遺體旁上下擦三次以潔凈遺體。 臺灣喪葬稱為乞水,孝子等人攜帶碗一個、線香、紙錢(刈金、金白錢等)、兩枚銅錢等,沿途拋灑金白錢(路費),走到河邊,首先點燃線香(插在河邊)、焚燒刈金向水神禱告,「因喪事要乞討一些水回家,清潔遺體」,之後取銅錢擲杯請示神諭,如獲得同意,即將兩枚銅錢擲入水中,用碗裝水回家。如不同意,則跪下叩首,再擲杯請示,直到獲得神諭許可為止。 以前的人過世,並非在殯儀館治喪,先人遺體是放在家中,辦理後事。古時非如今日,可從自來水管當中取用水,以前是要到最近家的河流取水回家,世家望族則是延請比丘、道士念經,擲買路錢,從河流裏請水返家用,這些河水返家替先人沐浴。發展至今已經簡化,今日往往在殯儀館內門前大窗下用水桶盛水,到時預備壹個1元硬幣,將該硬幣放入水桶內,或者放在水管邊,然後盛水回用,1元硬幣便不再取回。 若先人無兒子,通常會由子侄擔幡買水。若先人的後人子侄俱缺,通常會由有喃嘸師傅以大悲咒 水灑靜,代替買水。

道教打齋

道教是中國三教之一,是出自中國的本土宗教,溯源至春秋末年的老子,約有二千六百年的歷史。 道士(喃嘸師傅)乃在俗修行人士,敬奉三清(上清、太清、玉清天尊),是道教中的最高靈魂人物,在旁有兩位護法(文殊和普賢菩薩)。在靈堂上做法事俗稱「打大齋」。其實齋和醮是道教的兩種儀式,由於二者在內容和程序上相互聯結,密不可分,故齋醮往往連稱。具體來說,齋是指整潔身、心、口,調和心性的儀節,醮則指上章祈求等一系列具體的祭禱禮儀,道士參與人數多為五眾一醮師,七眾二醮師、十一眾二醮師;禮聘十七眾、二十三眾則為放三寶之大功德,先行拜懺贖罪,後開壇請聖,頌讀梭文,救苦經懺禮,破地獄、遊十殿、過金銀橋、坐蓮花法事,交經送亡、施食燒幽等功德過程。 道教認為人有七魄,斷氣之後,每七日散去一魄,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散盡,魂魄各歸根復命。 而在每七日魄散時候,藉道法煉鑄其形魄,不使散去的魄飄泊無依。 輪迴轉世由年歲為計算基礎,「天、地、人、佛、鬼、畜」,如打入鬼道或畜道則需禮聘道士破地獄,以免他世投胎淪為鬼或畜牲。 如亡者因意外或自殺身故,則用道士招魂及超渡,並意謂破地獄法事,先靈在「拾皇殿」受審時,喃嘸師傅會以「魚貫躡步」及「穿正花紋步」替亡者開路指引,(稱為步罡,道教認為按斗宿之象,九官八卦之圖走步,即可神飛九天)冀有三清降駕護法的作用,再破瓦片表示亡者已配覺,透過此儀式,可免先人在地獄受苦,早日投胎轉世。

5

6

擔幡買水

功德法事

功德法事是恭請三清(上清、太清、玉清)祖師做主,喚請亡魂至壇前,為他課誦「冥王經」、「慈悲滅罪水懺」等經懺,並透過「走赦」儀節,再以「給牒」、「過橋」方式,以示亡魂已被超拔度化,不會沈淪地獄之中。法事功德的目的是超渡亡魂,同時也普渡孤魂野鬼,一般於出殯前一天延請道士設壇舉辦。道教相當注重功德法會,認為唯有透過誦經禮懺,才能拔渡亡魂升天。

破地獄

破地獄為香花僧或者喃嘸師傅的喪禮科儀法事之一,意即打開地獄之門,其目的是引領逝者的亡靈早日離開地府,進入輪迴相傳源於民間傳說的目連救母故事,目連羅漢因見亡母在地獄受苦,遂求助於釋迦佛,得到佛的幫助而進入地獄,以禪杖打破地獄門,救出地獄中母親的亡魂。 破地獄的法事,通常由四至六名法師進行,念誦佛教經典,融合道教儀式,為首者揮動桃木劍,作穿步及破瓦等動作,瓦片上並以油點火,象徵地獄中的業火。

7

8

吉儀

每封「吉儀」中,放了一顆糖、一張紙巾(從前放的是手帕)及一個面值為單數的硬幣,最常用的為一元。 吉儀封內的「紙巾」是給親友用來抹掉眼淚,表示離別的傷痛。 吉儀封內的「糖」,能使吃的親友減輕他們的「苦」,有叫人節哀順變、苦中一點甜之意。 吉儀內的「一元硬幣」用作表示參加葬禮之謝意,亦有說法是以前一元足夠搭一程車(比如巴士、電車),取其不會/沒有回頭之意。

您知道喪禮中的細節與智慧嗎?

在處理喪事時,我們的傳統和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禁忌,這些不僅是對先人的尊敬,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。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禁忌和須知,讓我們在喪禮中行事得當,守護心靈的平安。 言語有禁忌: 喪事期間,不宜說「多謝」,以免增加悲傷情緒,可用「有心」代替,表達心意。 忌諱之詞: 切勿在喪事期間提及「死」字,需以其他委婉的表達代替。 遠離節日與喜慶: 喪事期間,切勿探病問喪,亦應避免參加節日或喜慶活動,以免引發不吉。 還神酬神的時機: 在喪事期間,切勿進行還神酬神的儀式,必須等到出殯纓紅儀式後方可進行。

9

10

瞭解更多關於功德法事、安排及內容,請立即與我們聯絡。

由心出發 I 做好所有
24小時免費在線為您服務

bottom of page